产品速递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速递  >> 查看详情

外墙保温涂料轻工施工合同,方伟忠:2007年是五年节能减排目标能否成功的关键

时间:2021-03-18 00:43:40   作者:www.jswoins.cn   来源:网络   阅读:  
内容摘要: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7%,比国家计划(8%)高2.7个百分点,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2%,比国家计划(4%)低2.8个百分点,二氧化硫排放量增长1.8%,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增长1.2%,比国家计划(2%)高3.8个百分

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7%,比国家计划(8%)高2.7个百分点,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2%,比国家计划(4%)低2.8个百分点,二氧化硫排放量增长1.8%,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增长1.2%,比国家计划(2%)高3.8个百分点和3.2个百分点。这些数字已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家统计公报》中公布。现在,我们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找出2006年经济增长与节能环保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得到启示。

根据2006年国家计划,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去年的18.4万亿元增长到19.9万亿元,增长8%;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去年的1.22吨(标准煤,下同)下降到1.17吨,下降4%,能源消费总量为23.3亿吨,增长近4%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由去年的2549万吨下降到2498万吨,下降2%;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由去年的1414万吨下降到1386万吨,下降2.8万吨。计划实施后,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为20.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7%。能源消费总量24.6亿吨,比上年增长9.3%;万元GDP能耗1.21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594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1431万吨。也就是说,以1.3亿吨能源消耗、96万吨二氧化硫排放、45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为代价,我国GDP增长超过国家计划2.7个百分点,实现产值增长5000亿元。因此,我国能源供应压力持续加大,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剧。成本显然太高了。

即使按照10.7%的实际增长率统计,如果达到4%的节能要求,总能耗应该是23.9亿吨,比这个多出近7000万吨。按1.21吨标准煤换取1万元GDP计算,新增5700亿元GDP,相当于GDP的近3%。剔除这一因素,2006年的GDP增长率为8%。

在评价2006年10.7%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时,我们应该看到各方面在节能减排方面所做的努力。与前两年相比,有了进展。但必须看到,这并不能保证节能减排指标的完成,而且增长方式还很粗放,不能白费吹灰之力。

首先,在当前中国能源和环境约束下,GDP增速超过8%是危险的。追求过快发展,主要是以加快发展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化工业为基础,这与国家加快转变增长方式的方针、国家“十一五”规划和2006年国家规划的宏观指导背道而驰。

现在是时候给重化工业的发展降温了。2006年,我国粗钢产量4.2亿吨,钢铁产量4.7亿吨,电解铝产量935万吨,氧化铝产量1370万吨,水泥产量12.4亿吨,化纤产量2025万吨,新增钢材7000万吨、钢材9559万吨、电解铝157万吨、氧化铝511万吨、水泥1.7亿吨、化纤360万吨,生产规模迅速扩大。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产品在国内市场产能明显过剩;去年钢材出口4301万吨,比上年增长109.6%;今年前两个月钢材出口875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39.3%,国际市场出口遭遇阻力。如果重化工业的发展不能停车,不能减缓过快的增长速度,一时追求高额利润,势必造成更大的产能过剩。一旦崩溃,将给中国经济带来沉重打击。在这方面,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二是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加快淘汰落后的工业生产技术工艺,严格限制新建高能耗、高污染的工业项目,这将触动一些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受到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抵制。当前,许多地方政府加快发展的观念是坚定的、坚定不移的,加快转变增长方式的观念是不坚定的、甚至是犹豫不决的,我们现行的一些政策也不利于鼓励地方政府和企业转变增长方式。如果不改变地方政府的观念,不限制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行为,不采取有效措施严格降低能耗和污染排放,不调整政策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利益,那么转变增长方式和建设步伐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只能放慢速度,而不能加快速度。

三是制定了一系列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虽然不健全,但根本问题是没有严格执行。主管部门没有严格执行环评和新建项目“三同时”的规定,没有建立科学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准确的节能减排监测体系和严格的节能减排评估体系及时出台,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违法。人们对环境主管部门的采纳并不重视甚至忽视。一是环境主管部门自身不坚守岗位,不负责任,敢于打击各种违法现象。去年以来,国家环保部门的几项重大环保行动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称赞,这表明人们希望主管部门能够有所作为。

在今年3月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虽然没有提出年度节能减排目标,但宣布“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两个有约束力的目标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不能改变了,必须坚定地实现。国务院将每年在“十一五”期末向全国人大报告节能减排工作进展情况,对这两项指标的总体表现进行汇报。

第一年的计划失败了。今后四年要有一个总体规划和总体布局。你不能一步一步地去看你要去哪里。

以节能为例。五年内,单位产值能耗将由1.22吨下降到0.98吨,降幅达20%。五年内可节约能源约6亿吨。第一年仅节约1.2%的能源3000万吨。如果第二年节约2%,可节约5000万吨。未来三年,可节约5.2亿吨。未来三年,将分别节约5%、6%和7%。每年可节约1.4亿吨、1.7亿吨、2.1亿吨,分别占4%、6%和8%。每年可节约1.2亿吨、1.8亿吨、2.2亿吨。未来两年,如此大的降幅可以说是不确定。如果第二年能减少4%的能源消耗,节约1.1亿吨能源,那么未来三年将有4.6亿吨能源,未来三年的下降幅度必须达到4%、5%、6%或略高一些,这仍然不容易。这表明,5年的降耗不能前松后紧。2007年减产多少是5年成败的关键,当年减产4%应作为理想追求。

减少污染也是如此。五年减排10%,第一年增加1%-2%,第二年不增加。未来三年,降价幅度将分别达到3%、4%和5%,难度大,完成的可能性不大。如果第二年减产2%,今后三年还要减产3%,3%,4%,这还不容易。这也说明,5年减排前后不能放松。2007年减少多少是五年成败的关键。2007年2%的降价应该是一个理想的目标。

节能减排是相互关联的。如果不能降低能源消耗,煤炭总消耗量仍将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长,因此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很难减少。

有鉴于此,虽然国家今年没有制定年度节能减排目标,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地区都没有制定自己的年度要求。事实上,各地都经过了地方人大的审议,确定了2007年的节能减排目标。节能要求4%以上的省区市有22个。这项法律已在当地制定。我们应该坚持下去,决不放手。

二是把节能减排放在第一位,把GDP增长放在第二位,不仅是对工业发达地区,对工业欠发达地区也是如此。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当生态遭到破坏,污染严重时,控制就来不及了。一些生态破坏无法恢复。禁止部分地区发展,禁止发展高能耗、高污染产业。青海省决定不评估三江源地区的GDP指标是明智的。一些地区属于限制开发区,要限制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发展,这些产业只适合发展资源环境承载的特色产业。即使它是一个关键的发展领域,也必须优先考虑环境问题。所谓资源优势转化(150){这个。调整大小=真;这个。宽度=100}否则{这个。Resized=false;}“twffan=”done“Resized=”false“>2889.191,8.17,0.28%的产业优势不应允许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重化工业发展,而应发展低能耗、低污染、技术先进的工业。资金和技术的缺乏怎么办?那我们就应该放慢增长速度,不要把环境当牺牲品。引导和控制县域经济的发展。在节能环保方面,决不能向工业落后地区让步。否则,工业发达地区的污染治理还没有完成,工业欠发达地区到处冒烟,将是一场灾难。地方政府官员受到GDP增长的压力太大。上级要减轻下级的压力,下级有权对上级的压力提出上诉。

第四,环保部门必须站起来,态度强硬,在职责范围内不作为。执法人员不足、设备落后、资金短缺是客观事实。优先发展环境保护,必须优先加强环保部门的职能和设备建设。各级政府有责任和义务优先帮助他们。只要算上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给国家造成的损失,政府部门一年就有这么多的财政收入。我们不相信我们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也不需要等很多年才能解决。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了20亿元用于“三项制度”建设,这个数字还比较少。如果这三项制度不完善,加强环境保护就是空谈。试问:国家环保部门没有在全国大中型电厂的每个烟囱安装二氧化硫在线监测仪,也没有在全国重点电厂的每个排污口安装污染物在线监测仪。对未经许可不排放二氧化硫和污水的电厂,你能控制吗?中央和地方要共同努力,不能把责任都推给地方。环保部门要列出全国大中城市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环境容量和实际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的比例较大的,应当采取“限批”的办法,并予以强制执行,形成更大的环境保护风暴。只有这样,国家环保法的实施才能真正成为铁面无私。

五是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对无视国家法律法规和政府监管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为,营造“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氛围。我们应该赋予人民保护自己健康、生活和生活环境的权利。政府应该支持这种维护人民权利的行为。

六是国家宏观调控部门、环境保护部门等有关部门要对今后4年节能环保指标的实现情况进行统筹规划和年度规划,并对节能环保措施数量作出规定,列出年度节能减排数字,确保“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两项约束性指标在规划期末全部完成。有了这样的规划和部署,我们就可以放心了,否则就不能放心了。我们坚决支持宏观调控部门“三个不变”和“一步到位”的承诺,他们有着同样的决心、目标和责任,愿意看到一个又一个有效的节能减排措施出台,让人们的心和眼睛都亮起来。

现在,全球变暖是世界上谈论最多的话题,中国是全球变暖最具显著特征的国家之一。

据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院士分析,1950年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无论是年平均气温还是冬季气温都有明显的变暖趋势。从1986年到1987年,中国经历了19个暖冬。特别是2006年,全国平均气温达到9.92℃,成为1951年以来创纪录的暖冬。

根据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在《国家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年平均气温可能上升1.3℃至2.1℃,人们将在年内频繁遭遇暖冬未来。

气候变暖对我们最直接的威胁是极端气候灾害。秦大河院士表示:全球变暖不仅会导致暖冬,还会改变一些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如高温、干旱和飓风。2006年,我国台风登陆早,停留时间长,有大风、降雨和破坏,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春季森林火灾严重,沙尘暴多发,四川重庆夏季干旱严重,长江中下游洞庭湖、鄱阳湖水位偏低,部分地区严重的农作物病虫害多年来也不多见。暴雨、高温热浪、雾霾、雷电、酸雨等灾害性天气也屡见不鲜,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秦大河院士表示,到21世纪末,如果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1.1℃至6.4℃,将使我国极端气候灾害的发生频率、强度和区域分布更加复杂和难以把握,由此引发的灾害将更加严重。一是水资源安全形势堪忧。我国目前的冰川面积将明显减少,预计到2050年,冰川面积将减少27%;大部分主要河流的径流量将减少。二是出现了新的干旱趋势,草地面积减少,退化速度加快;湿地面积大幅减少,冻土将全面持续退化。由于全球变暖、污染物排放和城市建设的热岛效应,大气中的气溶胶浓度将增加,雾、霾、酸雨、光化学烟雾等极端气候和环境事件也将增加。此外,全球变暖还将导致土地退化、病虫害加重,增加农业生产风险。

水的问题将成为中国最大的担忧。2006年8月,经过三年的研究,世界工商促进可持续发展理事会发表了《淡水资源短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报告,预测到2010年,中国600个大城市中有550个缺水,而水资源短缺将迫使我国限制生活用水、灌溉用水、工业用水和能源用水,这必然导致工业和农业生产力的下降,以及公共卫生状况的恶化。

是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措施。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具有长远意义。

因此,我们必须着眼于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两大约束性目标。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最大的启示,即经济增长只能稳步前进,不能急于求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7.5%的年增长率是有远见的。经济增长,特别是重化工业的增长,是以能源和资源消耗为代价的。追求过快的增长速度,必然导致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以及环境污染的加剧。短期内过快的增长会损害甚至切断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这不值得做长期帐。2007年,我们要把增长速度降到国家计划的8%,2008年以后进一步降到7%左右,2010年以后进一步降,不能算是保守主义。每年增长7%-8%不是一个低速,这是一个适应我国实际情况和长期需要的高速。我们的经济已经达到今天的水平,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变得如此之大。我们要把经济增长速度降到7%左右,十年翻一番,二十年翻两番。它给人民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应该表扬,而不是责备。相反,追求短期利益而不顾长期利益的发展冲动和“跨越式发展”应受到质疑。由于不同的情况,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可能不同。不从现实出发,高速竞争是愚蠢的。

在西部大开发、外墙保温涂料轻工施工合同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中,必须以长三角为戒。建议大家看一看2007年第一期《中国经济报告》“如何打破长三角生态环境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揭示了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3.9%。然而,这一地区的环境污染是严重的。从小流域到跨行政区域、跨流域,从大中型城市到小城镇、小村庄,发展迅速。太湖平原地表径流一直难以找到可直接用于生命安全和工业生产的水源。杭嘉湖平原86.5%以上的地表水为Ⅲ~Ⅴ类不能饮用水。江苏南部、上海及浙江全省酸雨污染严重,长三角15个城市中有14个属于酸雨控制区。农业用地减少、土壤污染、城市用地沉降、山丘水土流失、水乡供水不足、湖泊萎缩、湿地入侵和海域污染等问题交织在一起。”文章说,长三角环境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趋势表明,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在加速流域生态恶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主导作用,这并不耸人听闻。现在,长三角地区的政府和人民已经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必要的环境保护措施,但这需要时间。环境问题是长期积累的,其治理和恢复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西部、东北、中部地区能否重蹈长三角覆辙?

科学家的这些文章不能说是危言耸听,值得我们思考和反思。我们要始终把“万事俱备”,把“安危思危”作为座右铭。


标签: 增长  节能  我们  减排  环境  发展  
特别提醒:本网站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是传递更多信息,但并不意味着本网站同意其观点。其原创性及文中所述文字内容均未经本网站确认。我们对本条款及其全部或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网站不承担侵权的直接责任和连带责任。如果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邮箱:d_haijun@163.com),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本类更新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